Page 75 - 標檢局雙月刊199期
P. 75
具有意義和效果。在學校中使用且廣被採用的問題解決課程已經不少,最有名者 如創造思考方案、工具性充實方案、CORT思考方案和問題解決組型方案。科學 教育方面,波力耳(George Polya)所著的〔如何解題〕(How to Solve It)中認為要解 題首先要意識到問題,了解問題中所呈現的已知條件與所求;其次擬定計畫,找 出已知條件和所求的關係進而尋找到達目標的途徑和方法;最後驗證所得到的解 答並嘗試從不同的方法去得到答案。解題除了培養學生有能力解決教科書中所呈 現的問題之外,亦應具備能將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問題予以解決。在解題教學的 過程中,學習者是主動積極的從事探索式的學習,並能透過提出實際生活情境中 所面對的問題以提升學習意願。解題的策略包括提出問題(posing question)、分析 條件 (analyzing situations) 、轉述結 果 (translating results) 、 繪製圖表 (drawing diagrams)、及試誤法(using trial-and-error)。在解題的過程中,解題者必須能應用 邏輯的定律以得到合理的結論。 對於解題能力的評估可評量下列項目:(1) 辨識並明確的陳述問題之能力; (2) 了解題目中所給資料的充分性及一致性之能力;(3) 運用策略、資料、模式 及相關數學之能力;(4) 一般化、擴充及修改過程步驟之能力;(5) 以空間圖形 分析、歸納法、演繹法、統計分析等方式提出解題步驟的理由之能力;(6) 判斷 解答的合理性及正確性之能力。從解題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學生在解題教學當中 所需要的題目並非是很明顯能立即求解的題目;解題的策略是可以教導的,當學 生懂得越多的策略其解題能力亦越高;沒有一種最佳策略可適合所有不同類型的 問題;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度與解題成就有密切關係;經由學校課程的設計,學生 的解題技巧會逐漸改進。和解題成就有關的教學因素包括:教師對知識的信念、 教師的知識背景、教學的時間、教學內容與教學法;而解題者個人的特質亦會影 響解題成就,這些特質包括:先前經驗、對文字的熟悉度、閱讀能力、持久性、 對模擬兩可的容忍性、年齡與性別。一個好的解題者其推理能力與空間能力、樂 觀的態度、獨立性及擴散性思考均比他人強。由以上可知,和解題相關的因素包 括知識、技能與情意三方面 [12] 。故欲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管理階層及部屬實 施上述知識、技能與情意之訓練,尤其是解決問題的技能宜反覆練習,使熟能生 巧,則管理階層及部屬解決問題的能力必可培養與大幅提升。 ʕശ͏ɓ´ʬϋɓ˜ 199 ಂ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