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標檢局雙月刊197期
P. 88
化、月圓月缺、天體星象的變遷等。再從這些有規律且重複出現的週期現象中,以某 一個比較容易觀察者做基準,如晝夜的自然重複現象作為計時標準。後來天文學家們 把這種重複現象的每次所需時間稱為週期,週期的倒數稱為頻率,即單位時間內重複 出現這種現象的次數。 三、時間量測 最早研究時間的科學不是物理學,而是天文學。天文學中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 量測時間,從確定日的長短和四季的變化,一直到制定曆法等工作。約在距今 3000 年前,當時的巴比倫人已從天空星座的移轉知道天體的星移斗轉有其定時 (週期),因 而制定了曆法。古代中國和西方一樣,制定曆法的需要是推動天文學理論發展的重要 因素之一。 在古時農牧業初期,人們以日出至下次日出定為「一日」,而以日出和日落劃分 「晝夜」;月份則用連續兩次月圓所需的時間,即兩次月圓間大約有 29 次日出日落作 為「一個月」。後人則採用日晷這種比較科學的方法,每當日晷的陰影指向正北方時 就稱為正午,從某一個正午到下一個正午所隔的時間便是一天,其正式的名稱為一個 「太陽日」。而後累積了長期經驗,發現一個太陽日的長短會隨季節變化,因此取一 年中太陽日的平均值為平均太陽日。 古人在生活上感受到氣溫天候的變化,經由許多觀測經驗後,定出變化為週期性 的春夏秋冬四季。再從行星的運行、星座的位置和傾斜度,將黃道 (ecliptic) 以 360 度等分,以每 30 度為一區,均分為 12 個相等的天體經度區域 (zones of celestial longitude),創造了第一個天體座標系(celestial coordinate system)。古代巴比倫人則將 此演變出占星學的基本 12 星座。為何會有 12 星座?雖然留有不同的說法,但一年有 12 次月圓月缺則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古代中國人詳細分析一年的二十四節氣(表 1), 作為農耕栽種和成熟時期的判斷。藉由這些經驗,人類漸漸懂得用重複的自然現象或 人為裝置作為計時標準的儀具,如古埃及人利用日晷儀 (或稱晷針) 來量測太陽影子 位置作為計算時間的一種設備;這可能是人類最古老的時鐘。 82 Bureau of Standards, Metrology and Inspection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