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標檢局雙月刊197期
P. 87
廣 角 鏡 時間計量的演變 陳兩興/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工程師 一、時間的計量 支持現代人生活的科技中,最基本的就是計量標準,如眾所皆知的長度、質量、 時間、溫度、電量、物量等各種計量標準。在世界各國的同意下,計量標準已被廣泛 使用並受到嚴謹管理。在此所述的時間頻率標準,其地位可以說是標準中的標準,理 由是時間標準在眾多領域的標準中能實現到較高的準確度;甚至目前長度及電量最高 標準的實現,仍得仰賴高準確度的時間標準。 古代文明國家很早就用地球公轉週期來定義時間標度。古人根據長期對天象的觀 察經驗,知道每一天或每一個月的時間長度會隨季節而變化,但兩個冬至 (正午影子 最長的那一刻) 或兩個夏至 (正午影子最短的那一刻) 的時間長度卻很穩定,大約是 365.25 日,幾乎所有的文明古國都以此定義「年」。 由於「年」的單位畢竟太大,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知道時、分、秒等時間長度。 古代天文學家以日圭、日晷、水鐘等儀器觀測日影或水位的變化來計算時間,再以年 的長度來校正月、日、時、分等更細的時間單位。隨著科技進步,科學家應用單擺或 石英晶體的振盪週期來計算時間。但上述計時方式易受環境、溫度、材質、電磁場影 響,穩定度不是很好。一直到近代原子鐘的發明,才有比平均太陽年更穩定的時間計 量標準。 二、時間觀念 人類一開始先有計數的行為,接著才有計量的行為,最初被人用來計量的對象很 可能就是時間。依據舊約聖經創世紀第一章的記載:「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 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 了。」人被創造之後,即利用日出日落作為一天的時間,觀月亮的變化而定一個月的 時間。 古代的人長期觀察大自然及天體,發現某些自然現象一再重複地出現;如四季變 ʕശ͏ɓ´ʞϋɘ˜ 197 ಂ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