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標檢局雙月刊194期
P. 17
專 題 報 導 料源進行製備,而來源不同的生質燃料也會影響檢測方法與規格。圖 2 為 NIST 與 INMETRO 先後採用 ESI-MS 分析的方式,來鑑定生質燃料的料源的質譜圖中 不 同 生質柴 油 料源例 如 :大豆 油 (Soybean) 、葵花油 (Sunflower) 、油菜籽 油 (Canola) 、橄欖油(Olive)與蓖麻油(Castor)等為料源所製造出的生質柴油質譜 圖。因不同料源分別會在不同的位置出現峰值,稱之為該料源的特徵峰(亦稱指 紋),因此原理上藉由比對分析物與標準料源的質譜圖,可判斷欲分析物所使用 的料源為何。 9 三、分析原理 質譜分析法是通過測定樣品離子的質荷比(m/z)來進行成分和結構分析的方 法,早期質譜應用侷限於較小或簡單的化學分子之定性及定量分析,主因為在 開始進行質譜分析之前,必須先將樣品離子化 (ionization),而舊有離子化過程 會破壞複雜分子的結構。傳統上多以加熱的方式將樣品氣化後再離子化,然而 以加熱氣化進行高極性分子的離子化時,易使高極性樣品產生熱裂解的現象, 因此無法以此方式進行分析。為了克服熱裂解現象造成的限制,許多的離子化 方法不斷地被研究出來,其中「快速原子撞擊法(Fast Atom Bombardment, FAB)」 便是其中之一。FAB 的原理是先將樣品溶於適當的介質中,再使用高能的原子撞 擊樣品,可有效完成高極性分子離子化。然而,FAB 對於分子量超過 3,000 Da 的 分子離子化效率仍過低,故對於分子量高的樣品仍無法以 FAB-MS 加以分析。 至 1980 年代中期,電漿脫附法 (Plasma Desorption, PD) 的出現,將質譜分 析的分子量範圍提升至 45,000 Da,PD 原理主要是使用放射性元素鉲(Cf)裂解後 所產生的高能粒子,撞擊配製於硝化纖維 (nitrocellulose) 中的生化分子,使之 產生離子化現象。PD-MS 分析高極性樣品的能力雖優於 FAB-MS,但欲以此法 得到一張完整的質譜圖,往往需要幾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因此 PD-MS 在分析 效率上及分子量範圍上仍不敷所需。直到 1988 年,以質譜方式分析高極性樣品 的瓶頸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兩種嶄新而有效的離子化方法在同一年被開發出來 並因而得到 2002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第一個是美國的芬恩教授 (John B. Fenn) 所提出的電噴灑游離法(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另一個是日本的 Koichi ʕശ͏ɓ´ʞϋɧ˜ 194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