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標檢局雙月刊194期
P. 117
商品知識網系列 若追溯起質量(包含重量)的量測歷史,天平和法碼所組合的量測技術,可以 說是最早使用儀器的量測技術之一,至今此種量測技術的基本原理仍於生活中持 續使用,並未有所改變。 質量單位的歷史 從古埃及壁畫描繪利用天平量測物品質量的紀錄(圖 1),可得知人類的量測 技術早於公元 5000 年以前就已開始,當時主政者或祭司可能選定某些石子作為 質量的衡量基準(圖 2),其功能相當於現代的法碼。 圖 1 古埃及的天平 圖 2 石頭法碼 (http://en.wikipedia.org/wiki/Weighing_scale#History) (http://www.bbc.co.uk/schools/primaryhistory/indus_valley/trade_and_travel/) 無論東西方的農業社會,都有用穀物作為重量基準的歷史。古代中國北方曾 用秬黍(又稱黑黍)作為質量的衡量基準,其將 10 秬黍之質量稱為絫(累的古字), 100 秬黍之質量稱為銖,24 銖之質量稱為兩,16 兩之質量稱為斤。古中東地區所 使用的舍客勒(shekel)單位,則可能源自另一糧食作物—大麥的質量,1 舍客勒相 當於 180 粒(grain)的大麥質量,60 倍的舍客勒稱為米納(mina),其約 500 公克 (gram),可能是英鎊(pound)的雛形。另外,從較近代的度量衡單位演進可發現, grain 亦曾發展作為質量的計量單位,英國所採用的英鎊單位,而後也發展成為 與其重量相等之貨幣單位,即金衡磅(troy pound)。有關米納之兩倍值(相當於 1000 公克)曾普及於當時各國,因此,現代所使用的公斤(kilogram),很可能係因 接近此值而被選定為國際單位制之基本單位之一。 除使用秬黍、大麥等穀物作為質量的衡量基準之外,有種原產於印度、 馬來西亞的長角豆樹(英名 carob tree,學名 ceratonia siliqua),傳到阿拉伯時,由 於其果莢內之種子質量非常一致(約 200 mg),且質量小,阿拉伯商人便使用它作 ʕശ͏਷ɓ´ʞϋɧ˜ 194 ಂ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