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標檢局雙月刊195期
P. 124
3 許可下,以儘可能接近 4 ℃時 1 dm 水的質量為目標,最後採用以純鉑製成的公 斤模型為基準器。該原器於 1799 年 6 月被送交法國檔案局,並於同年 12 月 10 日得到 法律 的承認 ,保 存於法 國政 府檔案 局, 並正式 確認 為「檔 案公 斤 」 (Kilogramme des Archives),故當時公斤被定義為等於「檔案公斤」的質量。 而後,1869 年及 1872 年於法國召開之第 2 次國際米制會議,決定採用具 有高硬度、高抗氧化性以及低磁化率等特點的鉑銥合金﹝90%鉑(Pt)和 10%銥 (Ir)﹞材料,以複製「檔案公斤」與「檔案米」。1875 年 5 月 20 日在巴黎召開的 國際米制會議中,參加國簽署了米制公約,並訂定了「公斤」國際原器之標準。 1877 年國際度量衡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BIPM)依據公 約,仿照「檔案公斤」,採用鉑銥合金製成 40 個公斤原器複製品,其係直徑與 高度皆為 39.17 mm 的直立圓柱體(如圖 2)。 圖 2 鉑銥合金公斤原器 (資料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Kilogram) 1879 年英國科學家 Johnson Matthey 另製作 3 個鉑銥合金公斤原器作為候 選品,於 1889 年第 1 屆國際度量衡大會(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CGPM) 接納其中一個最接近「檔案公斤」質量者,將其定為國際公斤 原器(International Prototype of the Kilogram, IPK),並保存在巴黎附近之國際度量 衡局(BIPM),以 2 個鐘形玻璃罩嵌套內方式存放(如圖 3),其餘先前製作之 40 個 鉑銥合金公斤原器複製品,則透過抽籤方法,分配予簽署米制公約的國家。 關於質量單位之定義,直至 1901 年第 3 次國際度量衡大會才定為公斤 (kilogram)為質量單位,等於國際公斤原器之質量,並一直使用迄今。國際度量 衡局為提供世界各國國家質量標準之追溯,另備有 6 件國際公斤原器之官方複製 品(official copies),且每 40 年左右會與國際公斤原器進行 1 次比對。 118 Bureau of Standards, Metrology and Inspection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