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標檢局雙月刊195期
P. 123
廣 角 鏡 米制公約的質量標準-公斤原器 陳兩興/工業技術研究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工程師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各國沒有統一計量單位制度,對商品的交易與科技的發 展,均造成相當大的困擾。因此,當時有識之士共認必須建立具有統一性、科學 性、實用性並能普及世界的計量單位及標準。 一、公斤原器的沿革 1790 年,法國國民議會上提出關於十進單位制的概念,開始了米制的建 立。為實現這個想法,法國科學院組成特別委員會,希望能從自然界找到長度和 重量等單位的標準。同時期盼此長度和重量單位在本質上是不變的,且標準模型 損壞或喪失時應易於複現。 依據這個想法,法國科學家們除了定義“米(meter)”為長度的標準,係通過 巴黎的地球子午線長度的 1/40 000 000,此外,同時訂定體積的標準公升(liter)為 3 1/10 米長度的立方體,並著手精確地量測 1 dm (1 公升)水的重量,明定邊長為 3 0.1 米的立方體(1 dm )之純水重量(當時尚未使用「質量」這個名詞)為千克(kg); 我國則稱千克為「公斤」。(圖 1) 圖 1 米制的初始單位 對公斤的定義,最初選取的是 0 ℃純水的重量。但經過數年的研究,於 1799 年科學家們修改定義為 4 ℃純水的重量 ,因為此溫度下的水密度最大,體 積最為穩定,並以此作為重量的基本單位。為實現公斤的定義,在當時科技條件 ʕശ͏਷ɓ´ʞϋʞ˜ 195 ಂ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